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和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社会变革日渐深化以及城市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乡土社会受到了冲击,但是遍布全国各地的乡土文化在经历时代冲刷和洗礼后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愁密不可分,而留住乡愁不仅能够维护传统乡土社会的风貌,也能够增加人们的文化自信。
乡愁文化心理蕴涵着主体对地理故乡的精神归依。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情感需求,而且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友谊、群体归属、情感认同等。就乡愁文化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其深层次含义。
首先,个人能够通过这种文化载体流露自身在思想和情感层面上对家乡的怀念。人的情感诉求会贯穿生命的各个时期,而久别家乡的怀念会促使人们不断回忆与家乡有关的故事,在思想的波动中跨越距离的限制,并且不会受到当前思想观念的束缚,使人们保持对家乡纯洁、本真的情感诉求。
其次,不论是家乡的自然景观抑或人文气息,都可以成为乡愁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载体。同时,乡愁文化依靠个人精神层面的载体不断深化,而载体的存在使得个体从情感层面将家乡与文化相互关联。乡愁文化在历史长河的延续与变更中不断获取着新的载体,在时间的流转与跨越中不断呈现出新的内涵与价值。
最后,乡愁文化富有时代意义。文化存在以及延续的根本在于通过价值的实现来影响一代代人,而乡愁文化作为寄托情感诉求的文化形式之一,能够有效且长足地激发社会大众的情感。
(摘编自聂永乐《留住乡愁是文化自信之根》)
材料二:
在中国,虽然乡愁有独特的意义,但它并不是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文明独有的现象。可以说,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只要有历史、有记忆,都有乡愁。比如我们读古希腊文学,读到《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其中的奥德修斯返乡,其实就是回归他的故乡或者说解决他的乡愁问题。这也铸成了西方文学艺术从古希腊延续数千年的主题,即返乡主题。在今天,它依然是西方文艺电影和乡村民谣重点表现的对象。
这是说,乡愁是一种跨文化现象,甚至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并不为传统中国所独有。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明赋予这种情感经验的独特性。就中国上古文明的连续性来讲,自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开始,乡愁已经有了一个明晰的开端,这一开端就是农耕。这种文明建构的基本关系是人和土地的关系,或者叫人地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里,土地是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财富,它是不可移动的。与此比较,游牧或商业民族的财富,马驼牛羊或金银细软,要么是可移动的,要么是便携式的,均不会对人的居处形成恒久的制约。人们常说商人没有故乡,游牧民族的故乡观念也相对薄弱,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生存没有受到来自土地的巨大约束。相反,农耕民族是受土地约束的。过去,社会学家费孝通说传统中国是乡土中国,就是看到了农耕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孕育的乡土观念,对中国人形成了强大而持久的约束。也就是说,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
材料三: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乡村意象是旅游者对乡村的记忆,是促成旅游者怀旧情怀的情感记忆与生活经验,是对过去的生活方式等事物的情感意向。这些情感意向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演变成了乡愁情感。乡村旅游的目的是通过一种怀旧的情怀来缓解城市化和工业时代的各种焦虑,本质上是一种怀旧。乡村旅游是“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典型代表,乡村旅游将乡村性和现代性有效结合的特点,使其成为慰藉中国人乡愁的最佳途径。一般我们谈到乡村性,主要指乡村的田园风光、村落景观和乡土文化。与乡村性相对应,乡愁文化载体则具有传统村落、乡村记忆、文化传承几个元素。
传统村落是乡愁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部分村落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不意味着村落要彻底消失。一些村落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具有深厚的家族历史、祖训族约、民间风俗,延续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根源流脉,代表着几辈人浓浓的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就体现了对这种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
传统村落中的乡愁元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然景观映像方面,如地形地貌(山、水、气候、植被),这是乡愁文化元素孕育和发展的根脉;二是建筑风貌格局上,如建筑材质、建筑风格、民居形式、营造技艺等。如荻浦村保存着典型民居、古井、古戏台、古树群、古造纸遗址和猪栏、牛棚,以及祠堂庙庵、族谱牌匾、孝子牌坊和生活用具、农耕器具等,正是记录和延续乡愁的好方式。近年来,全国各乡村旅游地的政府和村民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对老物件进行修复和收藏,这些措施恢复了多处文化古迹。
乡村记忆是乡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中体验和活化的主要对象。乡村记忆主要寄存于生活方式、实景收藏和实物遗存上。生活方式主要包括方言、饮食习惯、劳作方式、童年回忆;实景收藏是所有保存下来的乡村生活、农耕文化、劳作和乡间习俗等;实物遗存则指将农耕生产中使用的犁、耙、锄等农具老物件记录下来,配以图片,还原先人们的生活场景。
乡村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对乡村文学和民俗风情的传承中。乡村文学主要是由当地乡绅、乡贤撰写的反映时代变迁的散文诗歌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由乡人用大量文字记载抑或是流传于乡人口中的乡愁信息。这些内容既广泛又丰富,有散文、诗歌、传说、方言、俗语、音乐、故事等,为人们喜闻乐见并散传于民间。
(摘编自顾雅青、郭聪《乡愁文化:乡村旅游之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愁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取着新的载体,呈现新的内涵与价值。
B.乡愁不是中华文明独有的,而是一种跨文化现象,但中国式乡愁具有独特性。
C.乡村意象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后演变成了承载着怀旧情怀的乡愁情感。
D.中国式乡愁与土地关系密切,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比土地更坚固和不可动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取了总一分的论证结构,从三个层面来阐释乡愁文化的深层含义。
B.材料二为了阐释乡愁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现象,从古今中外的角度加以论证。
C.对于“传统村落中的乡愁元素”,材料三一分为二地进行了阐释。
D.三则材料从不同的方面阐释了乡愁文化的相关信息,内容充实,条理清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乡愁文化的一项是(3分)
A.参观少数民族的寨子,穿戴他们的特色服饰,品尝他们当地的美食。
B.“闯关东”的老人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故乡寻找祖屋、族人。
C.在国外出生、长大的华裔跟随父亲回国,第一次看到祖辈们使用过的农具。
D.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成一个团体,积极参加各种民俗文化活动。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给“乡愁”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5个字。(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借球 鞋司健安
这大概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吧。那一年,在小学运动会上,郭送得了第一名。老师说,要让他代表学校去乡里参加比赛。这下,郭送可犯了愁——他没有合适的球鞋。他平时穿的,是娘做的没有鞋带的布鞋。
郭送喜欢的那种天蓝色帆布系带的球鞋,镇上的商店里就有卖。他去问过好几次了,一双要八块多钱。一个鸡蛋才八分钱,要卖一百多个鸡蛋才能凑够呢!就是娘舍得,郭送自己也舍不得。一百多个鸡蛋,他割草的竹篮,怕是也装不下。他知道,他们家和别人家不一样。人家都是有爹有娘,可他爹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了很远的地方,一直也没有回来过。家里家外,都靠娘一个人忙活,而且娘的一条腿受过伤,不但走路不方便,也干不了重活儿。
放学回家的一路上,郭送都在想,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要是就这样放弃的话,实在不甘心。郭送到了家,写完作业,正趴在桌上发愁呢,同村的三喜过来找他了:“郭送,出来玩儿!”
三喜学习不是很好,写作业不会时,总是跑过来问郭送,俩人的关系很铁。只是这会儿,郭送哪有心情去玩,他隔着院墙对三喜摇摇头。三喜看郭送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就索性推门进来,问他遇上啥事了。正在低头想心事的郭送,突然眼前一亮,抬起头来对三喜说:“三喜,跟你商量个事儿……”
原来三喜走进来时,郭送一眼就看到他脚上穿了一双球鞋。不过不是蓝色的,是白色的。三喜的爹在煤矿上班,过年回来时给他带回了这双球鞋。三喜穿得很爱惜,他总拿老师用剩下的粉笔头往球鞋上擦,好遮掉蹭上去的黑点。
郭送是打算到比赛的那天,借三喜的球鞋穿一天。三喜听说后,面露难色:“我怕俺娘要是知道了,会打我……”郭送见状,连忙跑回屋,拿出了一本《千里走单骑》的连环画,他对三喜说:“就穿一天,比赛回来就还给你。这本连环画是我考了全乡第一,娘给我买的奖品,你要是答应的话,我就把这个送给你。”看着那本连环画,三喜想了半天,终于点了头。
几天后,郭送就去乡里比赛了。山里的孩子,走惯了山路,尤其是郭送,每天上学、放学,都是一溜小跑、体力好得很。这不,他有惊无险地得了冠军。
回到村口、他大老远地就看到了站在那里等他回来换鞋的三喜。郭送飞奔过去,举着手里的笔记本奖品、给三喜看。三喜看着那个带着塑料皮、印着大红章的笔记本,羡慕得不得了。俩人开心地嬉闹着,笑着笑着,突然,三喜停了下来,瞪大了眼睛盯着郭送的脚发愣。郭送低头一看,也傻眼了:球鞋右边大脚趾的位置,不知啥时竟然破了个小窟窿!
俩人坐在村口,看着鞋子上的窟窿,不知所措。最后,郭送把手里的笔记本递给三喜,说道:“三喜,对不起,我也不是故意的。我把这个笔记本赔给你,你看中不中?”
不中还能有啥办法呢?三喜想了想,接过笔记本,忍着眼泪答应了。
天刚黑时,郭送和娘在村口看到三喜鬼哭狼嚎般地在前面跑,三喜娘手里握着一根拇指粗细的树枝,在后面追。郭送娘一看,忙上前把三喜护在身后,问三喜娘咋回事。三喜娘气喘吁吁,咬牙切齿地指着儿子骂道:“这鳖羔子,好好的一双球鞋,清早起来穿的时候还囫囵着呢,一转眼儿,给我戳了恁大个窟窿!你说说,该打不该打?”郭送低头一看,可不是嘛!三喜的大脚趾已经能从那个窟窿里伸出头来!
不过,三喜也真够意思,尽管挨了打,关于郭送借鞋的事,一个字都没有说。他这样,倒是让郭送心里很愧疚。郭送躺在被窝里想了半夜,决定给爹写信,让爹给他买一双球鞋,赔给三喜。娘曾经给过郭送爹的地址,对他说,实在有必要了,可以给爹写信,写完了,娘会帮他寄出去。
郭送写了信后,没过多久,爹真的就让人给郭送捎回来一双新球鞋。不过,是蓝色的。爹让人转告他,他们那里只有蓝色的球鞋,没有买到白色的。
收到球鞋后,郭送把怎么借三喜的鞋子、又怎么在比赛时被自己穿烂的经过,一五一十地给娘说了,还说打算把这双新球鞋赔给三喜。娘没说话,摸了摸郭送的后脑勺,点了点头。
谁知道郭送捧着鞋,把事情的经过给三喜娘说了后,三喜娘说啥也不要。她让郭送穿上新球鞋,去县里参加比赛。而且,比赛的前一天晚上,三喜娘还专门送来了几个煮鸡蛋,让他去比赛的路上吃。
那次比赛,郭送得了全县第三名,奖品恰恰是一双雪白的运动鞋。郭送和娘一起把那双球鞋赔给了三喜,娘俩心里这才踏实。
回家后,郭送帮着娘把这次获得的奖状贴在了堂屋的墙上。上学以来,郭送每年都能得到奖状,不过,县里运动会的奖状,倒还是第一张。
郭送娘看着那张奖状,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一边哭,一边摩挲着郭送的头。
郭送抱着娘的胳膊,问:“娘,那双球鞋,不是我爹让人捎回来的,是您买的,对吗?”
郭送娘没吭声,郭送接着说:“第二天,我专门去看了,镇上商店柜台里的那双蓝色球鞋,不见了。”
郭送娘抹了抹眼泪,说道:“镇子里那么多孩子,不定是谁买去了呢?”
郭送看着娘的眼睛,又问:“那咱们家那只羊羔去哪里了?你本来说不打算卖,可在我收到球鞋的前几天,羊羔没了……”
郭送娘一下子泪如泉涌,她捧着郭送的小脸蛋,说:“孩子,你出生的那一年,咱们这里摊上了百年不遇的洪水。你爹把我安置到山坡上后,冒险去村里救人,却被洪水冲走,连个尸体都没有留下。当时你还小,这些年一直没有给你说。本来娘想等你大几岁了,再把实际情况告诉你,但从你赔球鞋这事上,娘看得出来,我儿已经是个肩膀能扛事的男子汉了。娘,真的很高兴!”
郭送把脸贴在娘的胸前,流着泪说:“娘,我已经长大了,会像爹那样,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嗯,娘相信你。”
郭送娘流着眼泪,笑了,她用滚烫而哆嗦的嘴唇,在儿子的额头上留下了一个长长的、暖暖的吻……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送家里穷,买不起一双球鞋,郭送幼时父亲遇难,家里家外全靠母亲一人支撑。母亲的一条腿受过伤,走路不方便,也干不了重活儿。
B.郭送向三喜借球鞋,三喜感到为难。郭送以连环画为谢礼与三喜商量,三喜想了半天,终于点头答应。这一情节体现了孩童纯真的一面。
C.郭送去赔新鞋,三喜娘知道事情的真相后,说啥也不要。比赛的前一天晚上,三喜娘还送来了几个煮鸡蛋,这些都体现了乡邻的纯朴与善良。
D.郭送收到球鞋的第二天,发现镇上商店柜台里那双蓝色球鞋不见了,而收到球鞋的前几天,家里的羊羔没了。他由此推断出球鞋是娘买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球鞋”为线索,将故事情节串联起来,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B.娘为郭送买连环画,为买球鞋而卖掉了羊羔,突出了娘大方的形象。
C.小说后文写郭送爹为救人而牺牲,与前文爹“去了很远的地方”相照应。
D.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心理、动作等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8.小说关于球鞋的故事写得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
9.小说主人公郭送形象鲜明,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援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
B.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
C.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
D.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古代称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文中指匈奴。
B.中郎,官名,秦代始设,是皇帝的近侍武官,汉代沿设。
C.“度不中不发”与“度我至军中”(《鸿门宴》)两句中“度”字的含义不同。
D.“及死之日”与“今恩足以及禽兽”(《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及”字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广家世代学习骑射,李广也因为擅长骑马射箭、表现优异而受到文帝的称赞。
B.李广根据中贵人的口述和当时的伤情,准确判断出那三个匈奴人一定是射雕手。
C.李广总是把得到的赏赐分给下属,吃喝跟士兵在一起,对待士兵宽厚和缓而不苛刻。
D.太史公给了李广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品行端正,这话虽浅近,但可用来说明大道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4分)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分)
1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李广将军的性格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①。
春闺怨 杜荀鹤②
朝喜花艳春,暮悲花委尘。
不悲花落早,悲妾似花身。
[注]①“渔阳”在古代多指征戍之地。②杜荀鹤,出身寒微,勤学苦读,却屡屡落第,苦斗三十年左右。
15.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人闺怨诗,多写从军戍边的征人之妻的怨情,张诗却以独辟蹊径著称。
B.张诗结尾止笔“梦渔阳”,对昨夜的梦境和此刻的心情一概不提。
C.杜诗中一“喜”一“悲”,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位多愁善感、烂漫多情的闺阁女子形象。
D.杜诗四句却三句含“悲”字,突出悲情,一悲花谢早,二悲青春逝,三悲诗人自己。
16.这两首唐诗都以女性视角抒情,但各自抒发的主要情感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用精彩的比喻感叹人生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已久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中,孔子用以消除弟子顾虑,让弟子们畅所欲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具有 ① 的作用,它是京沪高铁跨越的诸多大桥中的一座,也是沪汉蓉铁路的越江通道,同时搭载南京双线地铁,为六线铁路桥。
为达到桥梁的荷载要求,科技人员 ② 地攻关,经过长久、反复地实验,终于研发出了具有高强、高韧、焊接性能良好的新钢种,解决了桥梁的建设钢材难题,也为中国铁路钢桥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基础。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也在世界桥梁史上创下体量大、跨度大、荷载大、速度高的“三大一高”四项第一,可谓 ③ 。
列车高速运行如何保证不脱轨?遇有突发情况,车辆如何制动?如何提高列车智能化水平?京沪高速铁道工程在列控系统、系统检测或高铁运营管理上的创新,保障了高铁。比如,防脱轨。即便在486.1公里每小时这种极限速度下,高速列车脱轨系数仍在可控范围内,还有余量。比如,制动快。京沪高铁动车组以时速300公里运行时,如遇紧急制动,制动距离为3786米,仅需1分钟左右,可满足动车组安全平稳停车。再如,智能化。高速动车可根据不同的故障设定模式,自我诊断,自动报警或保护,提高列车运行安全的主动防御能力。举例来说,司机只要没有按时踩踏车内的“司机警惕装置”,该按钮就会发出警示,如果司机在几秒钟之内没有做出回应,列车会自动停车。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西红柿不如过去好吃了?不少人认为,小时候吃的西红柿软软沙沙的,酸甜多汁,糖拌可以解暑,炒菜也很有滋味。 ① ,虽然有些颜色鲜艳,果形饱满,但是果硬皮厚,缺少汁水,口味不佳,甚至用开水都烫不掉皮,做菜有时还得另加一些番茄酱增味。有人说:就连西红柿都“变了心”。
西红柿没西红柿味,并非错觉。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货架上常见的西红柿品种中,13种风味化合物的含量明显下降。此外,与传统品种相比,现代粉果西红柿、红果西红柿的糖酸比和可溶性糖含量也都有所降低。风味物质的丧失、酸度甜度的变化, ② 。西红柿为什么没那么有味儿了?有人认为是因为反季节种植,有人认为是被催熟,有人则认为农药过多……似是而非的归因背后,很多事实有待澄清。
从种植上看,过去西红柿多为露天种植,施用猪粪、鸡粪等农家肥;现在不少西红柿改为大棚种植,在光照、温差上存在不足,影响了糖分积累;而采用化肥影响了西红柿的有机质成分。从运输来看,过去的西红柿多为本地销售,熟了再采摘售卖; ③ ,不少西红柿未成熟就摘下,影响了有机质沉淀;运输途中的低温贮藏也削弱了西红柿的香气。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西红柿的味道发生了改变。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变了心”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些宣传片过于“高大上”,缺乏亲近感。
B.“出门靠右走!”妈妈再三叮嘱去上学的儿子。
C.看那些千篇一律的背景下拍出的照片,“漂亮”得很!
D.经过苦难的“锤炼”,他显得更加稳重与成熟。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读了上述材料,引发作为当代青年的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学校团委拟开展以“胸怀祖国,奉献青春”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要求你写一篇演讲稿,代表班级参赛。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它比土地更坚固和不可动摇”错误,原文是“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
2.C(“材料三一分为二地进行了阐释”错误,应该是分层、分点地论证和阐释。一分为二地论证指既要论证事物的一方面,又要论证事物的另一方面,即矛盾着的两方面)
3.B(A项是外地人旅游,不能体现乡愁。C项“在国外出生、长大的华裔”没有对家乡的记忆,也就不会形成乡愁。D项文艺爱好者是出于爱好才参加活动的,活动时他们不会对家乡、传统生活产生情感记忆)
4.①对比论证。作者通过对游牧民族、商人与农耕民族的故乡观念的对比,来论证“农耕民族是受土地约束的”的观点。②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奥德赛》中奥德修斯返乡的事例,来论证“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都有乡愁”的观点。(每点2分)
5.乡愁是一种承载着主体对地理故乡的具有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的情感记忆。(能概括出“主体对地理故乡”得1分,“具有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得1分,“情感记忆”得1分,字数、句式1分)
6.A(“郭送家里穷,买不起一双球鞋”分析有误,原文是“就是娘舍得,郭送自己也舍不得”,后文母亲卖了羊羔为郭送买了球鞋)
7.B(“突出了娘大方的形象”分析有误,应该是“突出了娘关爱儿子的形象”)
8.①借球鞋:郭送要去参加比赛,没有球鞋,向好友三喜借球鞋,却在比赛中穿破了球鞋。②买球鞋:郭送向从未谋面的父亲写信,让父亲给他买球鞋,不久便如愿以偿收到球鞋。③还球鞋:郭送赢得比赛,喜获球鞋,还给三喜,郭送母亲也揭开了父亲一直不在家的真相。(每点2分)
9.①懂事,体贴母亲。为没球鞋参加比赛发愁,但也不想增加母亲负担,于是自己跟好朋友借。②有担当精神。穿破三喜的球鞋后,想办法进行赔偿。③体育成绩优异,学习成绩也优秀。在乡里、县里的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考过全乡第一,“上学以来,郭送每年都能得到奖状”。④乐于助人。“三喜学习不是很好,写作业不会时,总是跑过来问郭送,俩人的关系很铁”,从中可看出郭送在学习上经常帮助三喜。(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10.D(原文标点: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
11.C(两句中“度”字的含义相同,都指“估计”)
12.D(“可用来说明大道理”的不是太史公的评价,而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俗话)
13.(1)(李广)曾经跟随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突破险阻和格杀猛兽的表现。
(2)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奉行;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从。
[第(1)小题的关键点:“尝”译为“曾经”;“冲陷折关”译为“冲锋陷阵、突破险阻”;“格”译为“格杀”。第(2)小题的关键点:“行”译为“奉行”;“虽”译为“即使”;“从”译为“遵从”。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大意1分]
14.①骁勇善战,箭术高强。②体恤宽待下属,与士卒同甘共苦。③廉洁清贫,诚恳质朴。(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人物特征亦可)
【参考译文】
李将军名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祖先叫李信,秦朝时担任过将军,曾追获过燕国太子丹。李家原来住在槐里县。后来迁移到成纪县。李广家世世代代学习射箭。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擅长骑马射箭,杀死、俘虏了很多敌人,当上了汉代皇帝的近侍——中郎。(李广)曾经跟随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突破险阻和格杀猛兽的表现,文帝说:“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假使你生在高帝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算什么呢!”匈奴大举侵入上郡,皇帝派中贵人随李广统率亲兵抗击匈奴。中贵人带着几十名骑兵放马驰骋时,遇见了三个匈奴人,就和他们打起来。三个匈奴人转身射箭,射伤了中贵人,把他带去的骑兵快要杀光了。中贵人逃到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手。”李广于是就带领一百名骑兵追那三人。那三个人没有骑马而是徒步而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李广亲自射那三个人,射死其中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李广为人廉洁,得到赏赐总是分给他的部下,吃喝跟士兵在一起。终李广一生,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李广身材高大,两只胳膊像猿臂一样,他擅长射箭也是有天赋的,虽然他的子孙还有外人都向他学习射箭,但是没有人能赶得上他。李广口才迟钝,不多说话,和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射箭比远近,输了的罚喝酒。李广专以射箭作为游戏,一直到死。李广带兵行军,遇到缺水断粮的时候,一旦找到水源,士兵没有全部喝到水的话,他就不靠近水边;士兵没有全部吃到饭的话,他就不尝饭食。他对待士兵宽厚和缓而不苛刻,士兵因此甘愿听他调用。他的射法,看见敌人逼近,不到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箭,一发箭,弓弦一响敌人就应声而倒。因此,他带兵作战,屡次遭围困受辱,他射猛兽也被猛兽扑伤过。
太史公说:书《传》上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奉行;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从。”这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质朴像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等到他死的时候,天下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极尽哀痛。他那种忠实的品质确实得到士大夫的信任啊!俗话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地被人们踩出了一条小路”。这话虽然浅近,但是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啊。
15.A(“张诗却以独辟蹊径著称”说法错误,张诗同样写征妇之思)
16.①张诗以景起兴,引出采桑女子“忘采叶”的情景,最后点明原因,思妇的思念之苦、怨怅之情,虽未明言,却耐人寻味。②杜诗借惜春伤己的女子来象征自己大好年华消磨在这年复一年的赴考途中,表达了诗人无尽的心酸无奈和痛楚之情。(每点3分)
17.(1)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3)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
18.①至关重要 ②夜以继日 ③史无前例(每处1分,若有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也可得分)
19.京沪高速铁道工程在列控系统、系统检测及高铁运营管理上的创新,保障了高铁的安全运行。(每处2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或”使用不当;二是成分残缺,“保障了”后面缺宾语)
20.①三个问句构成了排比句,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气势,加强了表达效果。②三个问句从读者的角度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引出下文的解答,行文流畅,有条理和说服力。(每点2分)
21.D(文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与D项作用相同。A项引号表示强调,B项引号表示引用,C项引号表示反讽)
22.①而现在买的西红柿②影响了西红柿的口感③而现在为适应长距离运输(每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