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溪是长江的一条支流,源自古老原始的神农架,流经兴山、秭归二县,于秭归香溪镇注入长江,全长约98公里。
香溪河主要分东、西两大源头,两源头的河水在兴山县境内昭君故里宝坪村前的响滩汇合。当地人习惯于把两支流汇合前分别称东河与西河。《兴山县地名志》中记载“东河因源在兴山县北部偏东,故名东河。清朝时亦称深渡水。”“西河,位于兴山县西部,故名西河。”县志中还记载有“东西两河在高阳镇西北的响滩汇合后,始称香溪河。香溪河全长33公里,流经兴山境内21公里,在游家河流入秭归县境,于香溪镇东侧注入长江。”(见《兴山县地名志》1982年版P381)
香溪河示意图
香溪河的东源头,最远处可以追溯到神农架林区的新华骡马店深山中,涓涓细流汇集几条小溪后名为龙口河。龙口河流入兴山县境内与另一条观音河汇合后称为马家河。流长约14公里的马家河再与西边流入的毛家河汇合,流经平水镇与竹园河合流,构成东河的主要干流。之后东河汇集咸水河,流经古夫镇,再从宝坪村东边流过,与西河汇合,形成香溪河。东源流长约65公里。
雾锁香溪河(向兴明摄于兴山县水田坝)
人们现在旅游参观的香溪河西源头在神农架木鱼镇西北大约2~3公里的跳架沟。由于此源头是地下泉水形成,应该有更远的来源。专家估计,根据泉水大小,此泉可能在地下已经暗流了十多公里。因此,有人称这里“是地理学家认定的香溪源”(陈人麟,香溪源头探游,中国三峡建设,1995年第4期)。西源头“香溪源”那三个大字,是诗人徐迟的墨宝。从跳架沟流出的潺潺溪水,经过木鱼镇后,与其他小溪汇合,当地人称为木鱼河。木鱼河流经神农架林区的小当阳镇后称为当阳河注入兴山县。之后在兴山境内与九冲河汇合,再流经湘坪镇,以后称为湘坪河或西河。西河从宝坪村西南边流过,与东河汇合,形成香溪河。西源流长约54公里。
百年前的兴山县南阳镇前香溪水(英国人威尔逊摄于1910年6月9日)
如果你到木鱼镇,告诉当地人说你准备去香溪源。他们一定会热烈地向你介绍香溪源,说不定临了对你说“昭君何以美,屈原何以伟?探得香溪源,自解其中味。”
去香溪源,循着淙淙溪流上溯,随处可见野花遍地,古木成荫,飞瀑深潭。沿山涧一直爬到尽头,你才会知道这源头是一池碧水——原来香溪源头是地下水的杰作!后来人们将池子周围砌了起来,可以围绕池边慢慢观察。细看池水,有无数水泡不断地从池底泛出,它是地下泉的明证。据说,这地下泉来路远得很,至少在海拔2000多米的皇界垭,还很可能源出华中第一峰神农顶!仅从此池向外泉水的水流量来看,至少在地下暗流有好几公里或十多公里。
“香溪源”三个大字是徐迟的手迹(网络图片)
香溪源(网络图片)
香溪源的水有特点,就是冬暖夏凉。冬天水面上冒着热气,夏天却凉爽宜人。池水年平均温度大约在4°C左右。香溪源头的泉水,甘美如醇,沁人心脾,不必过滤消毒,可直接饮用。唐朝时有个阙官张又新写过一篇《煎茶水记》,书中记载:唐代宗时,御史大夫季卿赴任湖州(今浙江吴兴)刺史,途经维扬(今江苏扬州)遇到研究茶叶的学者陆羽(后人称之为“茶圣”),请他谈谈中华水的优劣,陆羽引用他写的《茶经》:“天下水名列前茅者有二十种,以归州香溪水为第十四品”(参见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后来,人们把香溪源的泉水称作“天下第十四泉”,即由此来。
香溪源(网络图片)
站在海拔约2000米左右香溪源头放目四望,周围山势陡峭,林海苍茫。相传,神农炎帝曾在神农架中采药,长年在香溪源的深池中清洗药草,故此地又名洗药池。由于池水凝聚了百草的精华,因而饮用香溪水的两岸百姓,才能世世代代地灵人杰,孕育出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和绝代佳人王昭君。
香溪源景色(李明摄)
香溪两源头在兴山县宝坪村前汇合。“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诗中所指的“明妃村”就是宝坪村。由于在宝坪村前两条河汇合(东河与西河)的河滩上全是鹅卵石,水激生浪,哗哗作响,在夜深人静时可以传出数里。《兴山县地名志》中记载“村在河滩旁,水流湍急,潺潺有声,故名响滩。”据说响滩原来并没有这么水响,为什么后来水流越来越响呢?香溪河边的人们说,“香溪水,水流长,九十九弯下长江;溪从昭君门前过,流给昭君洗衣裳。”又有人说,昭君离开家乡了,但她在大漠深处夜深人静时常思念家乡,向家乡父老倾诉别离之情。当地人说,那不是滩头水响,那是昭君姑娘在与乡亲们唠家常。其实,如果你在宝坪村住上一宿,月夜间来到响滩边听那响声,你会真切地感受到那不是水声,而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昭君在用她的琵琶倾心相诉……
兴山县昭君村(魏启扬摄)
昭君村前的响滩(威尔逊摄于1910年6月9日)
上世纪七十年代响滩(沈延太摄)
兴山县宝坪村虽小,却是名扬中外。宝坪村原名烟墩坪,由于村里的居民大都姓王,又名王家湾。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在这里出生的王嫱(王昭君),将此村改名为昭君村。
为什么此地原名烟墩坪呢?老一辈人讲,很久以前,这里荒芜人烟。从周幽王起,曾在此地筑起了一个三十多丈高的报警烟火台,于是有了几户守卫。这几户守卫安家落户,人口逐渐繁衍。后来,烟火台被捣毁,只留下一个土墩。故而,人们将此地称之为“烟墩坪”。
烟墩坪为什么后来又叫宝坪村呢?这里有一个与王昭君有关的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西汉年间,烟墩坪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村庄,人们叫烟墩村。村上有一长者王穰,四十多岁了还没有后代。王氏夫妇很着急,常常到村头的土地庙进香求神,保佑得一男半女,以继香火。进香后的一个夜晚,正逢八月十五月圆之际,王夫人忽得一梦,梦见一轮明月投入怀中。不久,产下一个貌比嫦娥的女儿,王氏给她起了个乳名“皓月”——这就是后来的王嫱(昭君)。聪明伶俐的昭君十岁时,看到乡亲们起早贪黑地开荒垦地,每天都是黑灯瞎火地劳作。于是,她来到土地庙焚香求神为民祈福,一连祷告了七天七夜。说来也巧,那庙前点灯的地方竟然长出了一棵油桐树。昭君非常高兴,从村后的纱帽山取土培植,从楠木井里提水浇灌。小树很快长成一棵望不到顶的大树,每一个树桠都有一个小树窝,露水像桐油,放上灯草就能点燃,而且风吹不熄,雨淋不灭。乡亲们每日里不再摸黑,年长日久,人们将村名改为“宝坪村”。
昭君村前风光(选自《中国三峡》)
宝坪村西的王字崖下,有一块三面高、中间凹的田坝,名曰瓦屋场。村人世代相传,这里就是当年昭君宅的所在地。后人为纪念昭君,在此遗址上建有“昭君宅”、“望月楼”、“梳妆台”等。
昭君故里(乔德炳摄)
昭君故里昭君像(郑云峰摄)
昭君故里梳妆台(选自《长江三峡》)
昭君宅东不远处原有一棵大核桃树,大核桃树下有一口井,相传为昭君及其乡邻用水的井。因为井中放有一根楠木,方便取水人踏脚,故名楠木井。
楠木井(选自《长江三峡》)
昭君入选妃子进入皇宫,家乡人恋恋不舍,大家一直送到几十里外。昭君走远了,乡亲们爬上小山坡眺望,直至昭君从视线中消失。宋朝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人们在当年乡亲们目送昭君时的小山坡上建筑一亭,亭前有一石碑,碑上书有“乡人念昭君,筑台而望之”,此台即取名昭君台(后又称作明妃台)。昭君台景色宜人,特别是清晨日出,朝霞似锦,俯首香溪河两岸的柑桔林郁郁葱葱;抬头看,高阳古镇一收眼底。《兴山县志》记:“妃台晓日,台在县南山顶,下临清溪,朝辉掩映,嫣然如画。”由此,兴山人把此景归为兴山古八景之一——妃台晓日。
妃台山上昭君台(选自《中国三峡》李沫飞摄)
乡人念昭君,筑台而望之(选自《长江三峡》)
昭君台下的香溪河向南流,连续有两条令人荡气回肠的溪水汇入——小礼溪与大礼溪。传说,昭君乘船离开家乡走了两里地时,由于家乡渐渐远去,她内心有不尽的爱恋与难舍,便在这注入香溪河的一条小溪边回过身去,向送行的乡亲们深深地三鞠躬,以示谢意——这条小溪因此得名小礼溪。再行了两里路,家乡已隐入崇山峻岭之中,昭君更加悲伤起来:这一去千万里,今日的离开便是与故乡的生离死别。想到此,她不禁愁容满面,泪如雨下,回转身去,面对家乡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恰巧此地也有一条香溪支流,此支流由此得名大礼溪。
兴山县政府将王昭君的传说与古迹经过整理后申报,2008年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昭君台对面是原兴山县城所在地的千年古镇——高阳。据《兴山县志》记:“兴山县旧治高阳城”,“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置兴山县,仍置高阳城”。高阳古镇在三峡大坝蓄水迁移前,一直是兴山县行政、文化、经济、交通中心。
兴山老县城高阳镇(选自《兴山县移民志》)
兴山老县城高阳镇(刘家信摄)
为什么东河与西河在宝坪村前汇合后,才开始称为香溪河?这里有多种传说与解释。浣沙说:昭君自幼常在溪水边浣纱,溪水一年四季都飘散着香气,由此得名香溪;浣手说:清代《兴山县志》记载民间传说:“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浣手,溪水尽香”;落珠说:昭君出塞前曾在溪边洗脸梳妆,无意间将颈上的珍珠落在溪流里,从此溪水含有香气。除了前面的传说,还有几种解释。最有代表性的两种解释:第一,《明史·地理志》载,宋朝置县时将“乡口溪”改作“香溪”;第二,《兴山县地名志》解释:“香溪水味甚美,常清浊相间,作碧腻色,两岸多香草,故名香溪”。
笔者从香溪西源头木鱼镇到香溪河注入长江口的香溪镇,走过多次。少年时,我曾与朋友们从兴山老县城(高阳镇)沿香溪河顺流而下游泳数里到峡口。记得,香溪河两岸青翠如碧,确实伴随着峡风送来一阵阵香气。因此,笔者趋同于《兴山县地名志》的解释——香溪因两岸香草送香而得名。当然,无论溪水为什么原因而得名,千百年来,香溪水永远都是那么清澈、纯净、甘美,香醇。
香溪河有两条支流名气很大:一条支流是高岚河,另一条是屈坪河。
香溪河边的人都知道“高岚风光美,美在山和水”。高岚河两岸充满原始秀丽的自然风光,人们称它是山水画廊。那里有庞大逼真的睡佛山,有奇秀绝伦的仙人望月,有四柱擎天的天柱石,还有狭窄陡壁一线天……在幽静狭长的高岚河谷中,碧绿的高岚河,一会儿流淌于石缝之中,水平如镜;一会儿冲击在巨石之上,喷珠溅玉;一会儿滩平浪静,绿苔浮动;一会儿水险弯急,柳暗花明。散文家齐克曾这样称赞高岚:“高岚,是长江三峡的绝秀处;高岚,是中原特有的风景区;高岚,是诗的故乡画的回廊;高岚,是屈子昭君的故乡。”高岚河从峡口汇入香溪河。
远眺睡佛山(李明摄)
高岚溪水(李明摄)
高岚风光(网络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峡口镇(选自《兴山县移民志》)
屈坪河不长,河边居住着不少屈姓人家。可是,屈坪河的名气大得很,那是因为楚大夫屈原故里就在河畔。
从香溪河边沿支流屈坪河上溯去乐平里,必须穿过七里峡。走进七里峡,只见两岸峡谷幽深,溪水湛蓝碧透,溪底彩石斑斓,沿河绿荫夹岸,河畔芳草萋萋。穿过峡谷沿溪进山,一路景色不断变化。这里,真有点像清朝诗人俞曲园所写“重重叠叠山,丁丁东东水,高高下下树,弯弯曲曲路”一样,直到走出峡谷看见乐平里才豁然开朗。
乐平里方圆十多里内,诗人的文化遗址与当地的名胜古迹随处可见。
走进乐平里,最先入目的是“乐平里”牌坊——那是书法家于立群辞世前于1979年4月的题字。牌坊前后各有石狮一对。
乐平里牌坊(王敏摄)
乐平里伏虎降钟(何怀强摄)
乐平里香炉坪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诞生地。这里之所以叫香炉坪,是因为从伏虎山上望去,这一块月牙形的台地,中间凹进两端凸出,像个剖开的巨型香炉,故而得名。香炉坪屈原庙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历代屡有废兴,清代重修,最后一次修缮是1980年。相传此地即为屈原旧宅,也是屈原之姐女媭的墓地。1980年整修后的屈原庙背靠伏虎山,面临响鼓溪,为民居建筑形式,阔3间,硬山顶,猫拱式山脊,青瓦粉墙,素朴古雅,内立新塑屈原像。
香炉坪屈原庙(何怀强摄)
照面井,此水冬暖夏凉,供当地人生活饮用,传说是屈原亲手挖掘而成。关于照面井,当地人都会讲它的故事:屈原自小爱整洁,为了给姐姐与自己照面,用了七七四十九天,在伏虎山上挖了一口井。从此,屈原每天清晨与姐姐一起对着清澈如镜的水井照面梳头整妆。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人们在井边树了一块碑,正中镌刻“照面井”三个楷书体大字。大字两边还有几行小字:“予白遐迩人等,此系屈公遗井,特遵神教重新整顿,以后切勿荒秽。倘有故违,定遭天谴,此株青树,永世不得砍伐。三闾阖坛弟子同修,皇清咸丰十年七月十二日立”。碑石左右长着一株四季长青的青树和一株阔叶浓荫的柞树,它们向古井倾斜,相并耸立,就像两个威风凛凛的卫士日夜守卫着屈公遗井。
屈原故里照面井(何怀强摄)
伏虎山腰的陡崖下,有一垂吊着苍绿古藤掩映的山洞,便是读书洞。据清朝光绪八年归州知事沈云骏编篡的《归州志》载,“州城东百二十里三闾乡,相传屈原读书洞,遗址尚存。”当地老人讲,屈原在未离开故乡到楚国郢都做官之前,除了到伏虎山上的松柏场上学外,一直是在这里读书。洞中摆着石桌、石椅、石凳,气候清凉,环境幽静。站在洞口眺望远方,南边响鼓溪清清的溪水像一条长龙向北流去,西边响鼓崖犹如刀削斧劈,山下庄稼遍地,山坡柑桔成林——好一个碧水长流,山高林静的读书圣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老人在读书洞口讲屈原的传说(何怀强摄)
汇集了高岚河与屈坪河之后,清清的香溪水继续一路向南,流经贾家店(三闾乡所在地)、官庄坪、向家店、刘家坝等村庄,直至在秭归县的著名古镇——香溪镇东边注入浩浩长江。清清的香溪水与携裹泥沙的长江水在合流处,常年形成清浊分明的分界线,令人称奇。
秭归香溪刘家坝前香溪河渡口(《秭归县志》插图)
香溪河从香溪镇东侧流入长江(选自《秭归县交通志》)
清浊分明的香溪水与长江水(选自《长江三峡》)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溪镇(何怀强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溪镇(王敏摄)
香溪镇旧照(选自《长江三峡滑坡崩塌》)
香溪镇东,于香溪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陡壁上修建有一座为镇压长江水怪,保佑行船平安的水府庙。但是,庙内除了供在正殿的镇江王爷与观音像外,庙内的香炉石上另供有一尊洁白的昭君塑像。在香溪河边的乡民们看来,昭君也是神,昭君姑娘成了昭君娘娘了。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李拔任荆南道观察使,率众修整长江航道。次年,他来到香溪,考察了香溪河流域的历史地理,深深为香溪河流域优秀的历史文化与秀美山川所感动,在水府庙后面陡壁上,留下了“香溪孕秀”四个遒劲大字。“香溪孕秀”四个字真是精辟绝伦!古往今来,数不清有多少妙笔丹青在为香溪之子而挥动;道不尽有多少诗词歌赋在为香溪红颜而吟诵!
乾隆辛卯年李拔“香溪孕秀”石刻(选自《三峡湖北段沿江石刻》)
香溪水,一年四季清澈如碧。生活在香溪河畔的人们都知道,即使因大雨引起山洪暴发,河水会短时间内变混浊。但雨过天晴,溪水很快会恢复她清纯的本来品质。
香溪河景色(畅言摄)
还记得吗,香溪另有一个别名,叫彩石溪?从香溪河上游沿着河边向下走,那几十里清澈见底的溪河里,尽是青红黄黑蓝紫的各色卵石。在阳光下,将视线顺着河道向远方看去,那些五彩斑斓的卵石会闪闪发光,非常壮观——彩石溪故此得名。
香溪河底彩石(李明摄)
香溪河又名彩石溪(李明摄)
香溪河(李明摄)
香溪河不仅风景美丽,而且两岸土质肥沃,物产丰富,主产玉米、水稻,特产柑桔(兴山的夏橙、秭归的脐橙)、桃子等。沿香溪河顺流而下,分布在香溪两岸上万亩的柑桔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青翠欲滴,果实花香。每当柑桔成熟季节,漫山遍野一片金黄色。
柑桔成熟季节(网络图片)
香溪河虽然不算大,也不算长,但香溪河却有着悠久的船运历史。在不通公路的年代,兴山与外界的交通主要依靠香溪河。
老人们都知道,自古以来,香溪河道(在某些地段是人工挖掘而成)上就行驶着一种船。这种船是典型的浅水型木船,一般由兴山柏木打造。上个世纪初到中期,香溪河船厂多设在兴山峡口一带,少数设在高阳镇与香溪镇。香溪河里行驶的船长不过五丈,中腰宽者可达一丈,头、尾均窄至二三尺。船高约四五尺,两头略有翘起。由于香溪河弯道多,滩流急,平时靠撑篙移动,行船时由船两头的桡不停地在河水中左右摇摆来控制方向,因而船工们形象地称呼这种香溪河特有的木船叫“桡摆子”。桡摆子通常载货量为五六千斤,最大者可达数万斤。桡摆子一般是客货混装,下水运兴山与神农架特产——桐油、木油、木耳、核桃、生漆、茶叶和药材等;上水运外地来的百货与日用品。下水顺流,一泻千里,从兴山出发不要半日即可达香溪镇。上水须船工上岸拉纤,跋涉艰难。“五尺白布四两麻,手攀岩石脚登沙”是当时香溪河纤夫拉纤的真实写照。大水季节,桡摆子尚可沿湘坪河(西河)和东河从兴山县城上行各约三四十里至南阳镇和夫子岩(古夫镇)。枯水季节,如果河道只有五六米宽,香溪河中仍可行船。但如果冬季水太少,河道狭窄,则香溪河中一般无法行船。1958年兴山到香溪镇通了公路,香溪河的水路交通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归还了香溪水的宁静。
香溪水好,鱼也多。长江涨水季节,江水迴流到吴家沟以上。满溪的水就像大鱼塘,是打鱼的最佳季节。“鱼多”有三层意思:一是数量多,二是个头大,三是种类多。沿着香溪河,有不少人家靠打鱼生活,每天在河边都有卖鱼人。香溪水里的大鱼,常有五、六十斤。香溪河里鱼的种类,更是数不胜数。按当地人的叫法:鲤拐子、鳊鱼、鲫花鱼或鲫荷包(鳜鱼)、胖头儿、肥头儿、黄骨头儿、横插子、鳄嘎子、出水烂、翘嘴白、大麻哈鱼、乌鳢(又称黑鱼)、草鱼(鲩鱼)、杂鱼(鲰鱼)、青鱼、鲶鱼(鲇鱼)、鲢鱼、佃鱼子(小鱼)……
香溪河上打鱼人(网络图片)
许多老人都知道,香溪河畔原有一种桃花鱼。著名作家齐克曾在《三峡画廊》中写过一篇《桃花鱼赋》,写的就是香溪桃花鱼。桃花鱼特有灵性,每每与桃花相约,伴桃花而生,伴桃花而亡。由于它与桃花花期相同,如同有情守信的生命,故而人们称之为桃花鱼。其实,桃花鱼并非鱼类,亦不属动物类,它属于水母类生物。这种生物已有7亿年的历史,只有在水质良好的水中才可以生长。在秭归,归州镇西郊的鸭子潭、香溪河畔都有这种浮游生物。阳春三月,当香溪水两岸桃花开放,桃花鱼即出现。桃花鱼状如团伞,轻若罗纱,色泽透明,张弛浮游于碧水之中,与香溪水夹岸桃花,争艳比美。每当这个时候,大人小孩会用纱布做成小网,或划船或站在溪边“捉”(实际上是用小网舀)桃花鱼。舀到的桃花鱼,放入透明的玻璃瓶中观赏。大约半个月后,桃花落时,桃花鱼即消失。清朝诗人林鸣莺曾有《桃花鱼》诗云:“花开溪鱼生,鱼戏花影乱。花下捕鱼人,莫作桃花看。”
桃花鱼(何怀强摄)
香溪河两岸,一年四季花开果香。春天,房前屋后,开放着粉红色的桃花。溪边的田野上,绿油油的麦苗,间开着黄灿灿的油菜花。漫山遍野,还有那如霞似火的杜鹃花、雪白的李花、山丁花,柑桔林里点缀着的白色果花。夏天,白色的栀子花,蓝色的风信子,红色的野百合,紫色的苜蓿花,黄色的金莲花,如繁星点缀在起伏的山间沃野。夏日晚上,皎洁的月光照在香溪河畔,山间飞舞着萤火虫,沿溪两岸只留下哗哗的溪水声和此起彼伏的哇鸣——那一份祥和景象与安谧宁静,是香溪儿女梦中的佳境。到了秋天,香溪河上游一带是满山红叶,下游一带是青翠的柑桔林。收获季节的庄稼地头,黄色稻谷与麦子风吹如浪,翠绿的枝头结满了橙黄色的桔、柑、柚。此时的果农,满怀喜悦,在果园里忙碌,来不及运回家的鲜果就堆放在山坡上。按当地风俗习惯,收果子时可以管吃够,只是不许带走。冬季,香溪河两岸的山上落了白雪,但溪水边没有积雪。到山野去,采几枝含苞待放的腊梅,插放在室内的瓶中——渐渐地,室内会溢满淡淡的香气,沁人心脾。
香溪河畔(三峡好摄)
美丽的香溪河(网络图片)
香溪河畔洗衣女(吴佑忠摄)
香溪河边野花(网络图片)
香溪河畔硕果累累(网络图片)
香溪河风光(网络图片)
后来在电视偶尔听到一首歌,居然是歌唱香溪河的!那歌中唱到:
桃花儿红,香溪香,
桃林里面有个小村庄。
村边有条呀清呀清水河,
河边有个小姑娘。
姑娘告别小村庄,
怀抱琵琶对月唱。
小河留下歌一曲,
日夜倾诉慰爹娘。
姑娘登船去远方,
香帕丢进水中央。
小河流水香两岸,
世世代代香溪香。
姑娘含泪捧桃花,
一路撒在水面上。
花瓣化作桃花鱼,
年年回来看家乡。
桃花红啊桃花红,
桃花红啊香溪香。
桃林里面有个小村庄,
村边还是那条清水河,
河边再也没有那个美丽的小姑娘……
河边再也没有那个美丽的小姑娘……
——《香溪香》·雷子明词
三峡大坝蓄水后,从香溪古镇至峡口、高阳古镇、响滩,均淹没于库水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昔日的香溪河已不复存在!
清清的香溪水(选自《重庆三峡》)
香溪儿女世世代代感恩香溪之水——是香溪之水孕育了屈原的高远志向和千古才情,是香溪之水孕育了昭君的绝代容颜与超群胆识,是香溪之水孕育了两岸丰硕五谷和累累果实,是香溪之水孕育了勤劳善良智慧的香溪儿女!
看来,香溪的“香”,不仅包含有自然天成的野花飘香,还凝聚着万千植物的本色清香;不仅保留有绝世美人的历史醇香,而且还饱含着千古诗人的文化遗香——香溪水怎能不香?!
清清的香溪水,永远在香溪儿女的心中流淌。(王志敏写于2012年10月20日)
梦回三峡:峡江桡夫子
【梦回三峡】 新滩,青滩
【梦回三峡】宜昌古八景
【梦回三峡 ▪ 国庆特辑】沧海桑田话宜昌
一百多年前的长江三峡,惊奇险峻、原汁原味
【梦回三峡】长江三峡大事记(11)
【老城记忆】一张宜昌天主堂老照片唤起的往事
【老城记忆】宜昌大山里有个绝密图纸库
【老城记忆】百年前的这位宜昌小哥
【老城记忆】宜昌四中往事
【老城记忆】百年沧桑强华里
老城记忆 | 宜昌运河
本期编辑/鸿钧
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主办